惲向 《董巨遺意圖軸》
惲向(1586-1655),原名本初,后更名向,字道生,號香山,江蘇常州武進人。自幼愛好詩文,博學多才,二十一歲時,補常州府學附生,以例貢國子監(jiān),居京師三十年不遇。明崇禎間“舉賢良方正,授中書舍人,不拜”。后來棄官歸里,回到常州后,專心書畫,并更名向,后遂以“惲向”之名馳名畫壇。
惲向是一位風格獨具的山水畫大家,早年學董源、巨然,懸筆中鋒,骨力遒勁,用墨濃濕,縱橫淋漓,而晚年則斂筆于黃公望、倪瓚,惜墨如金,揮灑自如,妙合自然。近代藝術大師黃賓虹對他推崇備至,在《自敘》中稱:“余署別號有用‘予向’者,因觀明季惲向字香山之畫,華滋渾厚,得董巨之正傳,最合大方家數,雖華亭、婁東、虞山諸賢,皆所不逮,心向往之,學之最多?!鼻迩刈嬗乐锻╆幷摦嫛飞暇頃嬅矣行?,更把他列入“神品”。惲向不僅是“常州畫派”創(chuàng)始人惲壽平的伯父兼老師,亦是惲氏家族中以繪畫名世的第一人,而且在晚明清初時期的山水畫創(chuàng)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有論者謂“惲氏作畫,自香山先生始”,被視作惲氏藝術家族的開山之祖、“常州畫派”的先驅畫家,對惲壽平的繪畫藝術和思想起著直接的影響。
惲向的山水畫,得董源、巨然之正傳,以水墨淋漓的大寫意出現,有著華滋渾厚的藝術特色,較之同時代畫家大多以兼工帶寫或小寫意的手法創(chuàng)作山水畫,具有領先水平,在中國山水畫的發(fā)展史上亦有著特殊地位。常州博物館藏有惲向于崇禎五年(1632)四十五歲時所作的《董巨遺意圖》,是體現其畫風的精妙之作。款題:“董北苑、巨然、梅道人一派,濃至之中自具生疏之致,近世畫家不解此意,單求其密而不求其疏,毫厘千里矣。壬申中秋后為子羽社兄畫因志之,惲向。”鈐印二方“本初”朱文,“惲氏道生”白文。惲向的這幅畫整體給人以大氣磅礴的氣勢,草木華滋、郁郁蔥蔥,呈現一派江南風光。作者繼承南唐董源,北宋巨然筆意,頗得二人神韻。圖中采用高遠和平遠相結合的布局方式,上部山峰和中景、近景之間,分別有云氣隔斷,取得寧靜境界中的變化,大大舒緩了整個畫面密度部分的張力。以披麻皴寫山,皴擦以長披大抹,似疏而實,似漫而緊,得北苑韻致。用筆自上而下,左右披拂、圓潤流暢,頗得巨然筆意,卻比之疏朗松秀,自然率真。山頂多礬頭,山坡置大石,山勢峻拔,周圍草木茂盛,空氣濕潤。這幅畫最大的特點是筆墨多變,尖筆和禿筆并用,中鋒和側鋒互見,濕筆和干筆互溶,變化多端,筆墨技巧堪稱精湛之極,將董、巨水暈墨染的方法融入到元人干筆皴擦中,使元人重在筆趣而弱于墨韻的畫法潤澤化,干濕互用,達到蒼茫秀潤的韻致,是一幅師古人與師造化創(chuàng)造性結合的繪畫精品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|